秦汉时期是风水的形成期,新的科学和思潮影响了风水的发展。此时天文学及谶纬内容的加入,使风水逐渐有了派别之分。
加入谶纬内容的“图宅”术,在其理论中加入了迷信成分,从而走入了迷信的行列;而以“形法”、“堪舆”为代表的流派,以及对指南针的广泛应用,使风水学得到科学的发展。
到了唐宋时期,风水术反站到了鼎盛时期,产生了“形势派”和“理气派”。形势派注重的是山水脉络形式、理气派注重的是方位八卦和阴阳生克。
其实在先秦时期,这种流派的分别已经有所显现。当时围绕建筑选址营造活动的就有两种官员,一种是“地官司徒”,他的工作是考察自然地理的各方面条件,经评价后作出选址规划;另一种是“春官宗伯”,他的工作主要是以占星、卜筮等方法来选择城市、宫宅、陵墓、宗庙等建筑的方位吉凶及营造时辰。在汉代时他们就有了“形法家”和“堪舆家”的区别,但直到唐宋时期,他们才各自形成宗派,各立门户。
住宅风水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一门玄术。也称青鸟、青囊,较为学术性的说法叫做堪舆。“风水”最早见于晋代郭璞所著的《葬书》:“气,乘风则散,界水则止;古人聚之使不散,行之使有止,故谓之风水。”这是有关风水的最早的定义。这部著作中还提出了风水的要旨:“风水之法,得水为上,藏风次之。”风水学的根本基础和核心思想依据来源于《易经》。关于风水有相当多的评论与争议,有人认为风水是中国的一门综合科学,结合了环境,地理,健康等等历史悠久的观察。也有人认为风水是旧世界的迷信,阻碍了中国人的建筑设计,室内设计等的发挥创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