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只要活着就会年年有生日,但有的人到了一定的年龄,因为地方风俗的限制,以及自己对民俗中的某些禁忌,未必年年能过生日,本文从农村民俗的角度来讲一讲。
为什么说要从农村的民俗角度来说呢?因为在能不能过生日这方面,农村的风俗习惯比城镇保存得好,直到现在,还有一些农村依然讲究这方面的规矩。
(父)母在不庆生
这句话出自《周礼》,全句为“母在不庆生,父在不留须”。“母在不庆生”在我国民间流传广泛,很多地方直到现在都还有这种说法,不过不同的地方,有不同的说法,且同一说法,也有差异。“父在不留须”在旧时社会民间有普遍讲究,新社会之后,这种风俗基本消失,很少有人提及,也不再有人遵守。
有的地方说的是“母在不庆生”,意思是只要母亲还在世,哪怕你到了八十岁也不能过生日,只有母亲不在世了,才能过生日。这规矩只是对儿子而言,外嫁女就不用管亲娘。外嫁女讲究的是看婆婆,婆婆在世,不能过生日,而自己的亲娘在世,只要婆婆不在世了,就可以过生日。这与“父在不留须”的说法是一样的,只是对儿子而言,再说,女儿也没有胡须,也没有留须还是不留须的问题。
有的地方说“父母在不庆生”,也就是说,只要父母任何一个人还在世,哪怕儿子满八十岁,也不能过生日。这种说法通常流传于南方的一些农村。
按照这种说法,过去民间男子,只要(父)母亲在世,从生下来起就不能过生日吗?事实上,民间的风俗并不是这样的,(父)母亲在世,男子能不能过生日,在年龄划分了三个阶段。
第一个阶段,从出生到二十岁。这个年龄段是从出生到成年的阶段,按照民间的说法,男孩过不过生日,他们做不了主,由父母给他们做主,男子在这个年龄段过生日,不能算是对父母的不敬和不孝。事实上,古代小孩子成活率不高,父母给二十岁以下的男孩子过生日,也算是向人们展示自己养育儿女的成果,希望儿子快快长大成人。
在一些农村,男孩出生后,有满月酒、百日酒、周岁酒、十岁酒、二十岁酒,都是比较隆重的。平时的小生日,父母也不会忘记让男孩过,客气一些的人家,杀鸡宰鸭,割一块猪肉,全家庆贺一番,贫穷之家,父母也不忘过给生日的人煮几个鸡蛋,也算是一种庆生的方式。
古代男子二十岁时,要举行隆重的仪式,行冠礼,也就是男子可以戴上帽子(古代男子二十岁以前只戴头巾,二十岁时行冠礼后才可戴帽子),表示男子已成年。古代把二十岁称为“弱冠”。后来,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,行冠礼的风俗逐步消失,但在农村,男子二十岁的生日改成请酒庆生,其请客的规模和气氛不亚于家里的老人庆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