谢朓(tiǎo)(464-499),字玄晖,汉族,陈郡阳夏(今河南太康县)人。南朝齐杰出的山水诗人,出身高门士族,与ldquo;大谢rdquo;谢灵运同族,世称ldquo;小谢rdquo;。19岁解褐豫章王太尉行参军。永明五年(487),与竟陵王萧子良西邸之游,初任其功曹、文学,为ldquo;竟陵八友rdquo;之一。永明九年(491),随随王萧子隆至荆州,十一年还京,为骠骑咨议、领记室。建武二年(495),出为宣城太守。两年后,复返京为中书郎。
谢朓-的简介和资料-历史人物,南北朝,谢朓资料 中文名谢朓 别名谢玄晖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建康 出生日期南朝宋—公元464年 逝世日期南朝齐—公元499年 职业官吏 信仰道教 主要成就中国山水诗开创者 唐诗奠基人 代表作品远登三山还望京邑 玉阶冤 赠西府同僚 朓tiǎo 字玄晖 职务宣城太守 尚书吏部郎 人物生平谢朓(464年-499年),字玄晖,陈郡阳夏(今河南省太康县)人,中国南朝诗人,号称小谢,曾出任宣城太守,故又有ldquo;谢宣城rdquo;之称。谢朓出身门阀,官至太守、中书郎、尚书吏部郎,被诬陷下狱而卒。南齐时,谢朓是最著名的诗人,为ldquo;竟陵八友rdquo;之一,与谢灵运合称大谢、小谢,作品以山水诗见称,诗风清俊从容,细腻工巧,特别注重声律,善用对句,开拓风景描写的空间,擅长营造平远构图,富于诗情画意;在风格与形式上,都与后来唐诗有相似之处,为唐代李白最敬仰和赞赏的古代诗人。历代宣城重建谢朓楼,以作纪念。
谢朓出身名门贵族,与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同为陈郡谢氏一族,祖母是《后汉书》作者范晔的姊妹,祖父谢述,为宋初宰相刘义康的亲信重臣;父亲谢纬,官至散骑侍郎,谢朓的母亲则是刘宋的长城公主。谢朓世代高门甲族,故以甲族资格的太尉行参军为起家官。
生平谢朓少有文名,早年在京城建康生活,无忧无虑,南齐永明(483-493)年间,竟陵王萧子良招集诗人,在京城鸡笼山的府邸饮宴赋诗。谢朓来至幕下,与沈约、萧衍等人号称竟陵八友,为当时文坛的中心。490年,谢朓受任为随郡王萧子隆的ldquo;文学rdquo;,并跟随随王远赴荆州,甚得赏识,成为萧子隆的亲密挚友,朝夕论诗,引起荆州其他官员的猜忌。萧子隆一名部属向齐武帝告密,493年谢朓突然被召回京。同年齐武帝驾崩,其后萧子良和萧子隆亦相继离世。
495年谢朓被任命为宣城太守,在宣城写了许多山水诗,修建了不少亭台楼阁,与友人宴游;他不满做宣城太守这种地方官,有意出世归隐。两年后谢朓回京,出任中书郎、南东海太守、尚书吏部郎,曾告发岳父王敬则叛乱,以致夫妻反目。499年,谢朓不肯参与外朝宰相始安王萧遥光的叛乱,又曾轻视内朝重臣江祐(与萧遥光同谋废立),被诬告下狱,卒于狱中,年35。
作品谢朓诗歌今存130多首,早年在竟陵王幕下时,所作多是咏物诗,如《咏竹》、《咏琴》、《咏镜台》,属宴会上的游戏之作。后来他撰写许多山水诗,吟咏自然风景,如《游山》、《游敬亭山》、《游东田》等。以下引录《游东田》一诗,其中ldquo;鱼戏新荷动rdquo;一句,广为后人用作绘画题目:
《游东田》
戚戚苦无悰,携手共行乐。
寻云陟累榭,随山望菌阁。
远树暖阡阡,生烟纷漠漠。
鱼戏新荷动,鸟散余花落。
不对芳春酒,还望青山郭。
诗风谢朓诗风,以清新、清丽、清俊见称,用字细腻而妍丽工巧。部分诗歌摹仿谢灵运,如《游山》、《游敬亭山》,都是铺排罗列景物。《游山》一诗以游山的由来和动机起笔,大致依山与水而作对,以理悟作结。谢朓亦常描写自轩窗或案头所见的景物,所写山水风景多与都邑建筑物相连,诗中风景出现具画意的平远构图,颇具远近层次,如《冬日晚郡事隙》依次由门前池、窗外竹而推向窗外的远山平陆,以ldquo;上rdquo;、ldquo;际rdquo;、ldquo;中rdquo;等词彰显景物之间的方位关系,又能巧用动词ldquo;带rdquo;字,如ldquo;巉岩带远天rdquo;、ldquo;清川带长陌rdquo;,突出了巉岩与清川仿佛由笔墨挥洒而生的动态,因此获得ldquo;诗中有画rdquo;的评价。
谢朓诗语调摇曳从容,常用叠字,如ldquo;漠漠轻云晚,飒飒高树林rdquo;,使语调纡缓婉转。其山水诗善于将自己移入景中,注入感情。景象变化撩动他敏感的心灵,心境变化与风景同步,因一霎风雨、一群飞鸟、一团悄然散尽的雾气,心中波澜顿起。当时沈约主张ldquo;四声八病rdquo;说,讲求平仄声律,谢朓与沈约友好,受其影响,作诗时特别注重声律。谢朓现存作品中,有三份一是八句诗,八句中的中间四句,往往由对仗构成,而且平仄工整,与后来的近体诗相近,超越了六朝诗的范围,具备了唐诗风格。
地位中国文学中,谢灵运与谢朓合称大谢、小谢,谢朓在生时,已被誉为当世最出色的诗人,沈约说:ldquo;二百年来无此诗rdquo;;梁武帝则说:ldquo;三日不读谢朓诗,便觉口臭。rdquo;谢朓是南齐一代山水诗的代表,开拓了自轩窗中观赏山水的新空间,词汇与技巧为其后的何逊、阴铿、王维的山水诗学习,不少诗评都认为谢朓诗已具有唐诗风格。谢朓在宣城时,与友人合作联句,每人作4句,续成一***诗。联句源出晋朝,谢朓的作品使联句更普及。唐代李白最敬仰和赞赏谢朓,作品亦受其影响,现存直接提到谢朓的诗有12首,如《秋登宣城谢朓北楼》。李白对谢朓特别怀念,有认同感和强烈共鸣,在《秋夜板桥浦泛月秋酌怀谢歌》中抒发对谢朓的思慕之情,其闺怨诗《玉阶怨》,即模仿谢朓的同题诗歌。
世家传承东晋南朝是门阀士族统治时期,陈郡谢氏与琅玡王氏、陈郡袁氏、兰陵萧氏同属侨姓高门士族。高祖父是晋代宰相谢安的弟弟谢据,曾祖父谢允、祖父谢述、父亲谢纬,都先后仕于晋宋。谢朓父谢纬,官散骑侍郎,母为宋文帝第五女长城公主。永明九年(491年)春,谢朓作为随郡王萧子隆的文学(官名),随同萧子隆赴荆州。后调还京都,任新安王中军记室,兼尚书殿中郎,又为骠骑咨议,领记室,掌霸府文笔,又掌中书诏诰。建武二年(495年)出为宣城太守,后迁尚书吏部郎。东昏侯永元元年(499年),始安王萧遥光谋夺帝位,谢朓没有参与其谋,反遭诬陷,下狱而死。
谢朓家世既贵,少又好学,为南齐藩王所重。初为太尉豫章王萧嶷行参军,迁随王萧子隆东中郎府,转王俭卫军东阁祭酒,后为随王镇西功曹,转文学。永明九年(491年),随王为荆州刺史,ldquo;亲府州事rdquo;,谢朓也跟着到了荆州,ldquo;以文才尤被赏爱rdquo;。后调还京都,任新安王中军记室,兼尚书殿中郎
,又为骠骑谘议,领记室,掌霸府文笔,又掌中书诏诰。建武二年(495年)出为宣城太守。建武四年(497年),谢朓被任命为齐明帝萧鸾天生残废的长子萧宝义的镇北谘议、兼南东海太守。
少学成名谢朓青年时代即以文学知名,《南齐书》本传称其ldquo;少好学,有美名,文章清丽rdquo;,谢朓诗歌创作的主要成就是发展了山水诗。谢朓善草、隶书,长于五言诗,好奖掖人才。
因功升任当时,谢朓的岳父王敬则任会稽太守。因为他是齐武帝的心腹猛将,开国大臣,所以萧鸾对他很不放心,加重兵以监视。王敬则怖惧万状,深感大祸临头。他的第五个儿子王幼隆派人到南东海治所与谢朓密谈。谢朓深怕自己被卷入,扣住来人,径自告发。
王敬则兵败被族灭,谢朓因功升任尚书吏部郎。王敬则之女常怀刀想向谢朓报仇,谢朓不敢与她相见。为吏部郎,沈昭略对他说:ldquo;卿人地之美,无忝此职。但恨今日刑于寡妻。rdquo;(一说,讲此话的人是范缜)
含冤而死然而谢朓还是没有逃脱政治浊浪的裹挟。同年初秋,萧鸾死去,他的儿子、荒淫无度的东昏侯萧宝卷登位。第二年,在始安王萧遥光,贵戚江祏、江祀、刘沨等合谋的又一起夺位阴谋中,因为谢朓拒绝了他们奉立萧遥光为帝的要求,终于受诬而死,时年三十六岁。
这时萧鸾已身染沉疴,而北魏军队常渡江骚扰,南北兵刃数次相接。东昏侯永元元年(499年),始安王萧遥光谋夺帝位,谢朓不预其谋,反遭诬陷,下狱而死。谢朓临败叹道:ldquo;天道其不可昧乎,我不杀王公,王公由我而死。rdquo;
对于谢朓的死,前人颇有议论。今天看来,他的死能反映出齐代乱世的时代特点;谢朓的自我矛盾和畏祸心理,也是当时士大夫阶级的通病,我们不宜对他过于苛求。我们不妨假设:以谢朓这样逸兴壮飞的才情,如果他能再活上三十六岁的话,我们将多读到多少ldquo;清水出芙蓉rdquo;般的诗篇!
文学成就诗歌成就在ldquo;竟陵八友rdquo;中,他的诗歌成就最高。谢朓在西邸创作的诗歌,题材比较狭窄,除了游宴应酬之外,就是咏物,如《咏风》、《咏竹》等。这类咏物诗虽略有寄托,但主要是求其形似。还有不少是模拟汉魏晋宋的乐府民歌。这部分作品虽然不曾反映重大的社会内容,但表现闺情,具有一定的生活气息。自从随府赴荆州以后,他的诗歌创作有了新的开拓,特别是经历了政治风波,出任宣城太守以后他的诗歌无论内容或者形式,都取得了新的成就,他不仅创作了大量的山水诗,表现山川之美和自己的生活感受,还创作了诸如《赛敬亭山庙喜雨》、《赋贫民田》等诗歌,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现实。
山水文学谢朓诗歌创作的主要成就是发展了山水诗。晋宋以后,山水文学产生了,但多少还受玄言诗的影响,总带点玄理。谢灵运的山水诗就是如此。谢朓和谢灵运同族,世称ldquo;二谢rdquo;,谢灵运为大谢,谢朓为小谢。小谢诗学大谢,都善于模山范水,以山水诗见长;但二人的诗境和诗味却有别。大谢的山水诗仍然带有一些玄言色彩,小谢的山水诗则抒发了思想感情,玄言诗的影响差不多已被消除殆尽。谢朓的山水诗把描写景物和抒发感情自然地结合起来。他浮沉于政治旋涡之中,目睹仕途的险恶和现实的黑暗,因此常常通过对景物的描写,表现出对于宦途的忧惧和人生的苦闷。
代表作赏析《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》中写道:ldquo;大江流日夜,客心悲未央。徒念关山近,终知返路长。秋河曙耿耿,寒渚夜苍苍。引领见京室,宫雉正相望rdquo;,ldquo;常恐鹰隼击,时菊委严霜。寄言罻罗者,寥廓已高翔。rdquo;正表现了这种彷徨的心情,诗中的景物也因此笼罩了凄凉的气氛。他一生游宦于诸王府邸之间,不能不写些ldquo;颂帝功rdquo;、ldquo;颂藩德rdquo;的应命之作。这类作品也常常通过景物来表现颂扬之意。
《随王鼓吹曲十首》中的《入朝曲》ldquo;江南佳丽地,金陵帝王州。逶迤带绿水,迢递起朱楼rdquo;,既是一曲颂歌,也是一幅壮丽的图画。不管是何种情感意趣,都可以借山川景物来表现,而且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,这是谢朓诗歌的重要特点,也是他对于诗歌艺术发展的重要贡献。
审美观点谢朓主张ldquo;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rdquo;(《南史middot;王昙首传附王筠传》),他的诗歌创作正是贯彻了这一审美观点。要达到ldquo;圆美流转rdquo;,声律是一个重要因素。他把讲究平仄四声的永明声律运用于诗歌创作中。因此他的诗音调和谐,读起来琅琅上口,铿锵悦耳。沈约《伤谢朓》写道:ldquo;吏部信才杰,文锋振奇响。调与金石谐,思逐风云上。rdquo;也说明了音调和谐这一特点。谢朓还善于熔裁,时出警句,最为人称道的有ldquo;馀霞散成绮,澄江静如练rdquo;(《晚登三山还望京邑》),ldquo;天际识归舟,云中辨江树rdquo;(《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》),ldquo;朔风吹飞雨,萧条江上来rdquo;(《观朝雨》),ldquo;鱼戏新荷动,鸟散馀花落rdquo;(《游东田》)等,这些警句清新隽永,流畅和谐,对仗工整,体现了"新体诗"的特点。谢朓的短诗也很出色,耐人咀嚼,富于民歌风味。如《玉阶怨》:ldquo;夕殿下珠帘,流萤飞复息。长夜缝罗衣,思君此何极!rdquo;又如《王孙游》:ldquo;绿草蔓如丝,杂树红英发。无论君不归,君归芳已歇!rdquo;还有《同王主簿有所思》、《铜雀悲》、《金谷聚》等篇,都是遣词自然、音调和谐、感情含蓄的佳作,收到了小中见大、尺幅千里的艺术效果。这类小诗,对后来的五言绝句的形成和发展有一定影响。
辞赋散文谢朓的辞赋和散文,成就不如诗,但也有值得称道的。现存的几篇赋,如《思归赋》、《游后园赋》、《高松赋》、《杜若赋》等,体制短小,声律调协,富于抒情色彩。赋体自魏晋以后,题材有所扩大,篇幅有所缩小,不事铺张,注重抒情;到了齐梁,由于声律的运用,便逐渐向骈赋过渡。谢朓写物寓意、借景抒情的小赋,正体现了向骈赋过渡的特点。谢朓还写了一些诸如表章□启一类散文,如《文选》所录《拜中军记室辞随王笺》一文,ldquo;不悟沧溟未运,波臣自荡;渤澥方春,旅翮先谢。清切藩房,寂寥旧荜,轻舟反溯,吊影独留。白云在天,龙门不见,去德滋永,思德滋深。唯待青江可望,候归艎于春渚;朱邸方开,效蓬心于秋实rdquo;,情见乎辞,文情并茂。再如《齐海陵王墓志铭》ldquo;风摇草色,月照松光。春秋非我,晓夜何长",也很富于诗情画意。
当世盛名谢朓是永明诗人的代表,在当世就享有盛名。梁武帝萧衍说:ldquo;三日不读谢(朓)诗,便觉口臭。rdquo;名重一时的刘孝绰也很推崇谢朓。ldquo;常以谢诗置几案间,动静辄讽味rdquo;(《颜氏家训middot;文章》)。他关于声律对仗和写景状物的技巧,对于唐代诗坛有着深刻的影响。杜甫说ldquo;谢朓篇堪讽诵rdquo;(《寄岑嘉州》),李白更是经常提起谢朓,ldquo;解道澄江静如练,令人长忆谢玄晖rdquo;(《金陵城西楼月下吟》),"三山怀谢朓,水澹望长安"(《三山望金陵寄殷淑》),ldquo;我吟谢朓诗上语,朔风飒飒吹飞雨rdquo;(《酬殷明佐见赠五云裘歌》),ldquo;蓬莱文章建安骨,中间小谢又清发rdquo;(《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》),可见李白对于谢朓的倾倒,所以清人王士稹《论诗绝句》说李白ldquo;一生低首谢宣城rdquo;。谢朓诗歌不仅影响了唐代诗人,而且影响了一代诗风。宋赵紫芝诗云ldquo;玄晖诗变有唐风rdquo;,严羽也说ldquo;谢朓之诗,已有全篇似唐人者rdquo;,明胡应麟《诗薮》认为唐人ldquo;多法宣城(谢朓)rdquo;。
五言诗品谢朓的五言诗,较早地运用了《四声谱》的成果,并汲取了经呗新声之变的营养。他深有体会地说:ldquo;好诗圆美,流转如弹丸。rdquo;他的诗善于摄取自然景色中最动人的瞬间,以清俊的诗句,率直地道破自然之美。如《游东田》中的ldquo;远树暖阡阡,生烟纷漠漠。鱼戏新荷动,鸟散馀花落rdquo;,《和徐都曹出新林渚》中的ldquo;结轸青郊路,回瞰苍江流。日华川上动,风光草际浮rdquo;,《治宅》中的ldquo;辟馆临秋风,敞窗望寒旭。风碎池中荷,霜剪江南绿rdquo;等等。在盛唐王维等五言诗出现之前,可以说是诗苑的上品了。
因而,沈约十分服膺谢朓的五言诗,盛赞道:ldquo;二百年来无此诗也。rdquo;萧衍在称帝后还追慕不已,说谢朓的诗ldquo;三日不读,便觉口臭rdquo;。所以,谢朓的五言新诗,是ldquo;永明体rdquo;的旗帜,而谢朓则是南齐诗人的冠冕。
仕隐宣城建武二年(495年)夏日,谢朓出任宣城(今安徽宣城)太守,实现了他ldquo;凌风翰rdquo;,ldquo;恣山泉rdquo;的愿望。他既舍不得放弃衮衮公服,又想远离血的现实,只得追求一种ldquo;仕隐rdquo;的境界。《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》一诗中,ldquo;既欢怀禄情,复协沧州趣。嚣尘自兹隔,赏心于此遇。虽无玄豹姿,终隐南山雾rdquo;。就是这种矛盾心理的显现。在宣城任上,谢朓将他的诗歌创作推向了数量和艺术的高峰。流传至今的诗歌,大多是宣城时期流传下来的。所以谢朓又被后人称为ldquo;谢宣城rdquo;。
一代诗宗《晚登三山还望京邑》,向被人们论为独步之作:ldquo;灞涘望长安,河阳视京县。白日丽飞甍,参差皆可见。馀霞散成绮,澄江静如练。喧鸟覆春洲,杂英满芳甸。去矣方滞淫,怀哉罢欢宴。佳期怅何许,泪下如流霰。有情知望乡,谁能鬒不变。rdquo;
这时候谢朓的诗歌除了ldquo;语皆自然流出rdquo;(刘熙载《艺概》),依然清新自然外,还将佛、道的哲理自然地织入诗篇,使人读来ldquo;觉笔墨之中,笔墨之外,别有一段深情妙理rdquo;(沈德潜《古诗源》),因此每有篇什,皆臻绝唱。钟嵘在《诗品》中说,谢朓的诗歌ldquo;至为后进士子所嗟慕rdquo;,想见其在当时曾风靡诗坛,对文风有推动的作用。
传世作品现存谢朓诗二百多首,其中山水诗的成就很高,观察细微,描写逼真,风格清俊秀丽,一扫玄言余习。写景抒情清新自然,意境新颖,富有情致,且佳句颇多。如ldquo;余霞散成绮,澄江静如练rdquo;(《晚登三山还望京邑》)、ldquo;天际识归舟,云中辩江树rdquo;(《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》),ldquo;鱼戏新荷动,鸟散余花落rdquo;(《游东田》)等,至今脍炙人口。
《隋书middot;经籍志》有《谢朓集》12卷,《谢朓逸集》1卷,均佚。明人收集遗佚,重为编定,刻本甚多。通行本有《四部丛刊》影明抄本。今人郝立权有《谢宣城诗注》,曹融南有《谢宣城集校注》。
人文遗迹谢公宅谢公宅位于当涂青山,为南朝宣城太守谢脁故宅。环宅皆流泉奇石,摩崖石刻。谢脁诗、书、文俱佳,尤擅五言山水诗,有山水诗祖之称,李白对其推崇备至,曾明确表示死后要与谢脁结为ldquo;异代芳邻rdquo;,留下了文坛千古佳话。
谢朓雕塑马鞍山市博物馆谢朓雕塑,雕塑家唐亚明根据谢朓诗境创作的谢朓像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