江淮丘陵是东北~西南走向,西南是六安大别山脉、东北是滁州到凤阳一线的张八岭。合肥踞江淮丘陵南麓,依山面湖,西紫蓬东琅琊,兜风聚水。巢湖踞大湖之左、昭关之右,面有江川而背无险要,地势平坦,风水形胜自然逊庐一筹!踞城如居家,两城相比,选宅亦择上风上水者!
大清灭亡100多年了?
现在守护皇陵的当然是地方文物保护机构在支付工资了,就目前的文物保护及旅游资源开发来看,清皇家陵园的守陵人绝大多数转化为普通人群。遗留下来的个别村落也开发成满族风情的度假休闲区,守陵人后代从事相关工作的基本上是清西陵、清东陵的讲解员。而一些老一辈守陵人因祖先确有皇家血统,故而每逢满族惯例,都会照旧前往陵园祭祀,这就是所谓的“守陵”。
清朝皇陵守卫制度“ 建初,启运陵,如兴宁、永康陵,置署官、陵户。”——《新唐书.礼乐志四》
专职守陵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《魏书》,到唐朝时则统一在帝王陵园周围迁移大量守陵人员定居,称之为“陵户”。到了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帝国后,创立了可汗、亲王贵族的陵墓守卫制度,并形成一个群体“各根义召日氏”,翻译成汉文就是世代守陵人的意思。这个传统在清代得以袭用,于康熙帝时期形成皇陵守卫制度,至雍正时期得到完善。值得注意的是,清朝守陵人最初是为关外三陵所设,用于守卫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福陵、清太宗皇太极的昭陵,以及清肇、兴、景、显四远祖的永陵。关外三陵附近的守陵人是守卫满族爱新觉罗祖先的世袭陵户,他们也是具有爱新觉罗血统的后裔,所以自永陵建立之后一直保持着守陵人的身份,现在国家已在当地设立满族自治县,如果爱新觉罗氏想寻根问祖,这里是更佳去处。
康熙时期,于永陵设立 *** 衙门,专职负责陵墓守卫,而且设置了总管1员、翼长2员、八旗满洲防御16员、笔贴式2员、领催4员、马兵75名,奠定了清朝皇家陵园的守卫体制,清东陵的守卫体制大致参照了永陵规制。到了雍正时期,清西陵开建,并参照清东陵守陵制度设立了东西王府、内务府衙门、承办事务衙门、关防衙门、礼部衙门、工部衙门、兵部衙门等守陵机构,并从清东陵、关外迁移“经验丰富”的陵户安置周边。这些陵户形成大小不一的新村落,朝廷按照每人一座三分小院,一亩田地进行安置,“一亩三分地”的说法就是由此而来。
2015年,清西陵正黄旗陵户后裔杨树深介绍,清西陵园区所设机构大致分为三类,之一类是由满八旗组成的安全保卫机构,即守陵卫士;第二类是由礼、工部负责的祭祀、陵园维修机构;第三类是内务府负责的卫生清理机构。此三种机构中,日常能够进入陵区的只有内务府的卫生清理人员,到了祭祀的时候,保卫、礼工人员才可以进入陵区。而在清西陵外围,设置了军事保卫机构和行政管理机构,军事保卫机构由护陵总兵负责,由一营八旗军、两营绿营兵驻守;行政管理机构由镇台负责,所有祭祀、维修活动的材料、人员入场皆需严格审查。
在人员架构上,倘若朝廷派遣王公贝勒守陵则入东西王府,一般则派遣满族大臣入内务府总览守陵工作,品阶基本上都为正三品。各机构人员及陵户,除外围驻守汉绿营军外,皆为上三旗子弟,这些人由朝廷发放俸禄,免除赋税和杂役,将守陵工作列入财政供给体系,并加以特殊化,是实打实的“铁饭碗”。陵户并不是户籍制度,而是一种半民半职业的称呼,陵户当中各种人才齐全,有木匠、工匠、酿酒师、园艺师等,他们各司其职,一辈子只做一种专项工作,力争精益求精。清廷为护陵人员的子女专门设立学堂,提高陵户的素质水平,陵户当中还有考中秀才甚至进士的,到了清朝灭亡之后,他们当中就有从事教育工作的。
清朝守陵人的转变“大清皇帝辞位之后,其宗庙、陵寝,永远奉祀,由 *** 酌设卫兵,妥慎保护;以前宫内所用各项执事人员,可照常留用,惟以后不得再招阉人。”——《清室优待条例》在清朝,守陵人的身份地位还是比较高的,首先是他们的“基础”较好,多来自上三旗;其次是清廷给予的待遇较好,从生活上的照顾到特殊政策的倾斜,都使陵户带有强烈的荣誉感。到了1912年,清帝退位,守陵人便失去了清 *** 的强大依靠,但由于南京临时 *** 的“清室优待条款”规定了皇陵保护细则,不仅派出军队保护皇陵,且针对清朝时期供养的陵户实行了财政补贴,也就是说此时的陵户还能领到临时 *** 发放的工资补贴。兵荒马乱之下,拿着临时 *** 的补贴,陵户的更好选择当然是留在陵区守陵,这种继续留守陵墓一直到1924年才有了转变。
1924年10月,冯玉祥发动北京***,将逊清小朝廷的溥仪皇帝赶出了紫荆城,并对《清室优待条例》进行了修改。最重要的是永久性废除皇帝尊号,这就彻底终结了大清的存在,并不再支付清廷遗留人员的生活补贴,转而施行贫民工厂收纳旗人的政策。虽然依旧派兵保护皇家陵园,但守陵人的生活问题不再过问,凭自愿原则优先收容这些护陵人进入平民工厂。据清西陵忠义村陵户后裔介绍,祖辈们在1924年以后,有相当一部分人自谋生路,大多数人进入到贫民工厂,或成为铁路工人,或成为煤矿工人。而也有一部分年长者选择留在陵区,一方面继续守护着皇家陵墓,一方面通过种地维持生计。
其实这部分人已经不具备护陵资格,但他们当中的一些匠人掌握着古建筑维护的手艺,故而被清廷遗老以“劳务聘请”的方式参与陵墓保养修缮工作,算是继续肩负护陵使命,这个费用是由清廷遗老们出资。所以在1924年后,清朝皇陵是由两种人看护,一种是民国 *** 派遣的护陵卫兵,另一种是清廷遗老出资留下的陵户匠人。而由于清廷遗老们皆是吃家底,没有实际的经济来源,于是逐渐失去了财力支持,清朝时期的护陵人逐渐失去了生活保障,这就使上述两类人群走到一起,打起了盗墓的主意。1928年,孙殿英盗宝清东陵轰动全国,在后来的案件审理中得知,是原清东陵陵户提供了“技术支持”。而在1945年,王绍义等人于清东陵进行了第二次盗宝行动,同样是当地陵户提供的线索与支持。
其实,为盗墓者提供指导的这些陵户,不排除贪财的内心驱动,但也有迫于生计、迫于武力威胁的客观现实。在1949年以后,依然留在陵区的陵户都分到了 *** 重新划拨的土地,可以扩大农业生产,并在当地重新建立了具有满族特色的风情村。为数不多的老一辈守陵人继续看护着皇家陵墓,他们还能拿出家谱,指明自己是爱新觉罗后裔,这些守陵人是发自内心的守护祖坟。而随着社会的发展,守陵人的后代们就将精力投向了各行各业,如清西陵忠义村这样的陵户聚集村,并没有多少年轻人留守,他们也对祖辈们的历史并不感兴趣,为数不多的几个人从事了清西陵讲解员的工作。
如今,清西陵忠义村已经是满族风情旅游度假胜地,但商业化气息浓重,大小满族风情农家菜馆多是“外来户”的投资产物,实际上的陵户后裔已然不多。而关于清西陵的保护工作,早已由1954年成立的文物保管所接管。在东北的永陵,有一位名叫赵德新的守陵人,据他的家谱记载,祖辈是努尔哈赤的伯父,因后辈犯错被发配此地守陵,他是 *** 的爱新觉罗氏守陵人,因其膝下无儿无女,可能是永陵最后一代守陵人了。其实早在1925年,永陵总管及关防衙门就被裁撤,由兴京县公署管理。1961年,新宾县文物管理所接管永陵,两年后成立文物管理所实行保护,守陵人只是赵德新的自称,充其量算是封年货节“上坟”而已。
综上,清朝皇陵的护陵工作自建国后就陆续由文物保护机关接管,所谓的护陵人只是留居原陵户村落,其中一些熟悉陵园情况的陵户后裔参与到文物保护、文物讲解的工作中,是历史文化的传承者和保护者,而非封建社会的守陵人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